首页 > 中医频道 > 中药材库 > 黍米
黍米

黍米

别名:稷米、粢米、穄米、糜子米
益气补中,除烦止渴,解毒。用于烦渴,泻痢,吐逆,咳嗽,胃痛,小儿鹅口疮,疮痈,烫伤。
【别名】

稷米、粢米、穄米、糜子米

【来源】

为禾本科植物黍的种子。

【形态】

黍(《诗经》) 一年生草本。秆直立,单生或少数丛生,高60~120厘米,有节,节上 密生髭毛。叶鞘松弛,被疣毛;叶舌长约1毫米,具长约2毫米的纤毛;叶片线状披针形,长10~30 厘米,宽1.5厘米,具柔毛或无毛,边缘常粗糙。圆锥花序,开展或较紧密,成熟则下垂,长约30厘 米,分枝具角棱,边缘具粗糙刺毛,下部裸露,上部密生小枝与小穗;小穗卵状椭圆形,长约4~5 毫米;颖纸质。无毛,第一颖长为小穗的1/2~2/3,先端尖或锥尖,具5~7脉,第二颖与小穗等长 ,大多为11脉;第一外稃形似第二颖;内稃薄膜质,较短小,长1.5~2毫米,先端常微凹。颖果圆 形或椭圆形,平滑而有光泽,长约3毫米,乳白、淡黄或红色。种子白色、黄色或褐色,性粘或不粘 。 我国华北、西北多有栽培。一般分两种类型,以秆上有毛,偏穗,种子粘者为

【化学成分】

去壳黍米含灰分2.86%,粗纤维6.25%,粗蛋白15.86%,淀粉59.65%。含油5.07%,其 中脂肪酸,主为棕榈酸,以及廿四烷酸、十七烷酸、油酸、亚油酸、异亚油酸等。蛋白质有清蛋白 、球蛋白、谷蛋白、醇溶蛋白等种类。黍米又含黍素。

【采收加工】

秋季采收,碾去壳用。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,用时捣碎。

【产地】

分布于我国东北、华北、西北、华南、西南以及华东等地山区都有栽培。

【性状鉴别】

性微温。

【性味归经】

味甘,性微温。归肺、脾、胃、大肠经。

【功能主治】

益气补中,除烦止渴,解毒。用于烦渴,泻痢,吐逆,咳嗽,胃痛,小儿鹅口疮,疮痈,烫伤。

【临床应用】

内服:煎汤,30-90g;煮粥或淘取泔汁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。预防褥疮。

【药理研究】

1、对消化酶的影响,可抑制人胰淀粉酶活性。 2、其他作用,提高了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。

【使用注意】

不宜多食。

【相关方剂】

1、治干霍乱:黍米二合(水淘净)。水研澄取白汁,呷尽即瘥。(《圣济总录》) 2、治小儿鹅口,不能饮乳:黍米汁涂之。(《千金要方》) 3、治汤或所灼未成疮者:黍米、女曲等分。各熬令黑如炭,捣末,以鸡子白和涂之。(《肘后方》)
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:冀B2-20210782

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:(冀)-经营性-2021-0017

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验许可证:(冀)字 第90045号

网站备案号:冀ICP备2021015840号-3

河北布谷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特别声明:本站内容仅供参考,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