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中医频道 > 中药材库 > 寒水石
寒水石

寒水石

别名:凝水石、白水石(《本经》),凌水石(《别录》),盐精(《丹房
清热降火,利窍,消肿。治时行热病,积热烦渴,吐泻,水肿,尿闭,齿衄,丹毒, 烫伤。 《本经》:"主身热,腹中积聚邪气,皮中如火烧,烦满,水饮之。" 《本草经集注》 :"解巴豆毒。" 《别录》:"除时气热盛,五脏伏热,胃中热,烦满,口渴,水肿,小腹痹。" 《医学入门》:"治小儿丹毒,烧为末,醋调敷之。" 《纲目》:"治小便白,内痹,凉血降火 ,止牙疼,坚牙明目。" 《医林纂要》:"除妄热,治天行大热及霍乱吐泻,心烦口渴,湿热水肿 。" 《本草求真》:"敷汤火伤。" 《本草求原》:"治心肾实热。"
【别名】

凝水石、白水石(《本经》),凌水石(《别录》),盐精(《丹房

【来源】

为硫酸盐类矿物芒硝的晶体。矿物形态详"芒硝"条。 《本草》所载的寒水石,据考证应为 芒硝的天然晶体,但近代寒水石药材的商品,有红石膏与方解石二种,前者多用于北方,后者多用 于南方。矿物形态参见"石膏"及"方解石"条。

【性味归经】

辛咸,寒。 《本经》:"辛,寒。" 《纲目》:"辛,咸:" 【归经】入心、胃、肾经。 《纲目》:"入肾走血。" 《本草新编》:"入胃经。" 《本草撮 要》:"入手足少阴、太阴、阳明经。"

【功能主治】

清热降火,利窍,消肿。治时行热病,积热烦渴,吐泻,水肿,尿闭,齿衄,丹毒, 烫伤。 《本经》:"主身热,腹中积聚邪气,皮中如火烧,烦满,水饮之。" 《本草经集注》 :"解巴豆毒。" 《别录》:"除时气热盛,五脏伏热,胃中热,烦满,口渴,水肿,小腹痹。" 《医学入门》:"治小儿丹毒,烧为末,醋调敷之。" 《纲目》:"治小便白,内痹,凉血降火 ,止牙疼,坚牙明目。" 《医林纂要》:"除妄热,治天行大热及霍乱吐泻,心烦口渴,湿热水肿 。" 《本草求真》:"敷汤火伤。" 《本草求原》:"治心肾实热。"

【临床应用】

内服:煎汤,3~5钱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研末掺或调敷。

【使用注意】

脾胃虚寒者忌服。 《本草经集注》:"畏地输。" 《本草经疏》:"凡阴虚火旺,咳嗽 吐血,多痰,潮热骨蒸,并脾胃作泄者不宜服。" 《本草求真》:"虚人热浮,切忌。"

【相关方剂】

治五脏六腑积热,天行时气疫热,以致烦满消渴:凝水石、石膏、滑石各五钱,甘草二 钱。研末。每服一钱,白汤调服。(《方脉正宗》) 治伤寒发狂,或弃衣奔走,逾墙上屋:寒水石 、黄连(去须)各等分。上细末,每服二钱,浓煎甘草汤,放冷调服。(《本事方》鹊石散) 除热瘫 痫:大黄、干姜、龙骨各四两,桂枝三两,甘草、牡蛎各二两,寒水石、滑石、亦石脂、白石脂、 紫石英、石膏各六两。上十二味,杵,粗筛,以韦囊盛之,取三指撮,井花水三升,煮三沸,温服 一升。(《金匮要略》风引汤) 治风热心躁,口干狂言,浑身壮热及中诸毒:寒水石半斤(烧半日 ,净地坑内,盆合,四面湿土壅起,候经宿取出),入甘草末、天竺黄各二两,龙脑二分。糯米膏丸 ,弹子大,蜜水磨下。(《姚僧坦集验方》龙脑甘露丸) 治男女转脬,不得小便:寒水石二两,滑 石一两,葵子一合。为末。水一斗,煮五升,时服,一升即利。(《永类钤方》) 治小儿丹毒,皮 肤热赤:凝水石五钱,水调和猪胆汁涂之。(《本草汇言》) 治牙齿内血出,并有窍眼,时时吐血 :寒水石粉、朱砂、甘草、脑子。上等分,为细末。每用少许,干掺有窍处。(《普济方》) 治汤 火伤灼:寒水石烧研敷之。(《卫生易简方》) 【名家论述】《纲目》:"凝水石其气太寒,其味辛咸,入肾走血,除热之功,同于诸盐。古方所 用寒水石是此石,唐、宋诸方寒水石是石膏,近方寒水石则是长石、方解石。用者详之。" 《本 草经疏》:"凝水石,《本经》味辛气寒,《别录》加甘,大寒无毒。《经》曰,小热之气,凉以和 之,大热之气,寒以取之。又曰,热淫于内,治以咸寒。大寒微咸之性,故主身热邪气,皮中如火 烧,烦满,及时气热盛。五脏伏热,胃中热也,易饥作渴,亦胃中伏火也,甘寒除阳明之邪热,故 能止渴不饥。水肿者湿热也,小便多不利,以致水气上溢于腹,而成腹痹,辛咸走散之性,故能除 热利窍消肿也。疗腹中积聚者,亦取其辛散咸软之功耳。""凝水石,按本文云盐之精,则与石膏、 方解石大相悬绝矣。因石膏有寒水石之名,而王隐君复云寒水石又名方解石,以致混淆难辨,其功 能各不同,用者自宜分别。生卤地,
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:冀B2-20210782

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:(冀)-经营性-2021-0017

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验许可证:(冀)字 第90045号

网站备案号:冀ICP备2021015840号-3

河北布谷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特别声明:本站内容仅供参考,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