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中医频道 > 中药材库 > 地瓜藤
地瓜藤

地瓜藤

别名:地石榴(《滇南本草》),过江龙、土瓜(《草木便方》),野地瓜
清热,利湿,活血,解毒。治风热咳嗽,痢疾,水肿,黄疸,风湿疼痛,痔疮出血, 经闭,带下,小儿消化不良,跌打损伤,无名肿毒。 《分类草药性》:"叶,包疮毒。" 《天 宝本草》:"治红白痢症。" 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:"可去风湿麻木,治筋骨疼痛,活血生血,消 肿去毒,利尿解热,民间用为跌打损伤止痛药。" 《四川中药志》:"利小便,消湿热黄肿,通月 闭,止白带;治痔疮出血及牙龈肿痛。" 《湖南药物志》:"清肺,解毒,利尿消肿。治水肿,腹 水。" 《贵州草药》:"清热散毒,祛风除湿,止咳。治地瓜疮(多生于耳朵周围,
【别名】

地石榴(《滇南本草》),过江龙、土瓜(《草木便方》),野地瓜

【来源】

为桑科植物地瓜的茎、叶。

【形态】

地瓜 多年生落叶藤本,全体具乳液。气根须状,攀附于树上或石上。茎圆柱形或略扁 ,棕褐色,分枝多,节略膨大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1~2厘米;托叶2片,锥形,先端尖,全缘;叶片 卵形、卵状长椭圆形或长椭圆形,长约3~6厘米,宽2~4厘米,先端钝尖,边缘具波状锯齿,基部 圆形或心脏形,上面绿色,具刚毛,下面较淡,叶脉有毛。隐头花序;花单性,多数,雌雄花均着 生于囊状肉质花序托内;花序托扁球形,红褐色,生于匍枝上而半没于土中。皮果小。花期4~5月 。 生于低山区的疏林、山坡或田边、路旁。分布湖南、湖北、贵州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 本植物的 根(地瓜根)、花(地石榴花)、果实(地瓜果)亦供药用,各详专条。

【采收加工】

9~10月采收,晒干。

【性味归经】

苦,寒。 《贵州民间药物》:"性凉。" 《四川中药志》:"性寒,味苦,无毒。" 《云南中草药》:"苦涩,凉。"

【功能主治】

清热,利湿,活血,解毒。治风热咳嗽,痢疾,水肿,黄疸,风湿疼痛,痔疮出血, 经闭,带下,小儿消化不良,跌打损伤,无名肿毒。 《分类草药性》:"叶,包疮毒。" 《天 宝本草》:"治红白痢症。" 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:"可去风湿麻木,治筋骨疼痛,活血生血,消 肿去毒,利尿解热,民间用为跌打损伤止痛药。" 《四川中药志》:"利小便,消湿热黄肿,通月 闭,止白带;治痔疮出血及牙龈肿痛。" 《湖南药物志》:"清肺,解毒,利尿消肿。治水肿,腹 水。" 《贵州草药》:"清热散毒,祛风除湿,止咳。治地瓜疮(多生于耳朵周围,

【临床应用】

治疗小儿消化不良 取新鲜全草(茎、叶)或根茎3斤,加水10000毫升,文火煎3小时, 煎成3000毫升。6个月小儿每次20毫升,7个月至1l岁每次25~30毫升,均日服2~3次,至大便正常 为止。治疗331例,年龄均在6个月至2岁半之间,病程最短1天,最长者10天;其中单纯性消化不良 5例,中毒性消化不良326例。结果治愈261例,其余疗效较差或无效。所有治愈病例均辅以输液及纠 正电解质的紊乱。一般服药后2~3天即见便次减少或止泻,愈后无复发现象。治疗第一天要根据病 情禁食6~24小时。实践证明,药液必须浓缩,否则会影响疗效;药材鲜品比干品好,根茎比全草好 。

【相关方剂】

治痢疾:地瓜藤(鲜)四两,炒焦,黄糖炙,煎水服。(《重庆草药》) 治咳嗽吐血,阴 虚发热:地瓜茎五至八钱,水煎服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 治无名肿毒,汤火伤:地瓜藤捣烂,麻油 调搽患处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 治地瓜疮:地瓜藤,生用一握,捣烂,敷于疮上,留头,随干随换 。若已溃烂者,并以棉花树根皮,焙干为细末,撒于疮口上。(《贵州民间药物》)
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:冀B2-20210782

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:(冀)-经营性-2021-0017

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验许可证:(冀)字 第90045号

网站备案号:冀ICP备2021015840号-3

河北布谷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特别声明:本站内容仅供参考,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