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中医频道 > 中药材库 > 苦竹叶
苦竹叶

苦竹叶

别名:
清热,明目,利窍,解毒,杀虫。治消渴,烦热不眠,目痛,口疮,失音,汤火伤。 《别录》:"疗口疮,目痛,明目,利九窍。" 《食疗本草》:"主口疮,目热,?哑。" 《日 华子本草》:"治不睡,止消渴,解酒毒,除烦热发汗,治中风失音。" 《纲目》:"杀虫。" 《分类草药性》:"治烦热,解毒。退小儿潮热,煅(末敷)汤火伤。"
【来源】

为禾本科植物苦竹的嫩叶。

【形态】

苦竹,又名:伞柄竹。 秆直立,高可达4米,圆筒形,直径约15毫米,秆幼时有白粉 ,尤以箨环下为甚。箨环上常有褐色的箨鞘残留物;秆环不甚突起。箨鞘纸革质,细长三角形,枯 黄色,有棕色或白色小刺毛;箨耳细小,有直立棕色磊毛数枚;箨舌截平头,边缘密生纤毛;箨叶 细长披针形,长4~11厘米,宽3~5毫米,幼时绿色,多脉。主秆每节分枝3~6枝,有叶小枝1~3 枚生于1节,顶端着生2~4叶。叶鞘干草色,线状披针形;叶舌截平。叶片披针形,长8~20厘米, 宽10~28毫米,下面有微毛,次脉4~8对,小横脉呈方格形,边缘有细锯齿;叶柄长2~7毫米。花 枝基部为苞片所包围,其上着生总状花序;小穗含花8~12朵,绿色;颗3~5枚;外稃卵状披钳形, 长8~11毫米,具纵脉及小横脉,先端尖锐,无毛或上部边缘有毛,内稃与外稃等长或较长,脊与顶 端均有纤毛;鳞被3枚,卵形;雄蕊3,花药黄色;子房狭窄,无毛,顶端分裂为3花柱,柱头羽毛状 。花期4~5月。笋期5~6月。 生于向阳山坡或平原。分布浙江、江苏、江西等长江流域及西南各地 。 本植物的根茎(苦竹根)、苗(苦竹笋)、秆皮(苦竹茹)、茎秆用火烤灼后流出的液汁(苦竹沥)、 枯死的幼竹茎秆(仙人杖)亦供药用,各详专条。 【药材药性】干燥叶多呈细长卷筒状。展开后,叶片为披针形,长6~12厘米,宽10~15毫米。先端尖锐 ,基部圆形。叶柄长6~10毫米。上面灰绿色,光滑,下面租糙有毛,主脉较租,两侧细脉8~16条 ,边缘的一侧有细锯齿。质脆而有弹性。气弱,味微苦。以叶嫩色绿,卷成筒状者为佳。 我国南方 各地均产,主产浙江、江苏、江西等地。

【采收加工】

夏、秋采摘,晒干。

【性味归经】

《日华子本草》:"味苦,冷,无毒。"

【功能主治】

清热,明目,利窍,解毒,杀虫。治消渴,烦热不眠,目痛,口疮,失音,汤火伤。 《别录》:"疗口疮,目痛,明目,利九窍。" 《食疗本草》:"主口疮,目热,?哑。" 《日 华子本草》:"治不睡,止消渴,解酒毒,除烦热发汗,治中风失音。" 《纲目》:"杀虫。" 《分类草药性》:"治烦热,解毒。退小儿潮热,煅(末敷)汤火伤。"

【临床应用】

内服:煎汤,2~4钱。外用:烧存性研末涂敷。

【相关方剂】

治卒失声,声噎不出:浓煮苦竹叶服之。(《补缺肘后方》) 治小儿头疮、耳上生疮: 竹叶烧末和猪脂涂上。又以鸡子白敷之亦妙。(《子母秘录》) 治卒得恶疮不识者:苦竹叶烧和鸡 子黄敷。(《孙真人食忌》)
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:冀B2-20210782

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:(冀)-经营性-2021-0017

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验许可证:(冀)字 第90045号

网站备案号:冀ICP备2021015840号-3

河北布谷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特别声明:本站内容仅供参考,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