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中医频道 > 中药材库 > 石栗子
石栗子

石栗子

别名:海胡桃(《桂海虞衡志》),黑桐油(《广西药植名录》)
《广东中药》Ⅱ:"通经,清瘀热,治经闭。"
【别名】

海胡桃(《桂海虞衡志》),黑桐油(《广西药植名录》)。

【来源】

为大棘科植物石栗的种子。

【形态】

石栗(《南方草木状》),又名:烛果树。 常绿乔木,高达13米;幼嫩部和花序均被星 状短柔毛。单叶互生,卵形至阔披针形,长10~20厘米,基部短尖至心形,先端渐尖,老叶上面无 毛,下面被锈色星状柔毛,全缘或3~5裂;叶柄长6~12厘米,先端有淡红色无柄的小腺体20花单性 ,雌雄同株;圆锥花序顶生,长10~15厘米,被柔毛;花小,白色,长6~8毫米;雄花的花萼近球 形,被茸毛,3裂,长约3毫米,花瓣5,倒卵状披针形,雄蕊15~20,生于被毛、隆起的花托上,最 外5枚雄蕊与花瓣对生,与花盘的5个腺体互生;雌花的花被与雄花同,花盘的腺体5,极微小,子房 每室有胚珠1枚,花柱2裂。核果肉质,卵形或球形,直径约5厘米;有种子1~2。花期4~7月。果期 9~11月。 分布广东,广西、福建、台湾、云南等地。 本植物的叶(石栗叶)亦供药用,另详专条。 【药材药性】干燥种子,外有硬壳,呈不规则的扁圆形,径约2~3厘米,先端凸起稍尖,外表有黄白色 白膜。除去薄膜,显出黄绿色或棕褐色之木质坚硬种皮。表面凹凸不平,有浅纵沟,腹面有明显的 种脐,种脊明显或模糊,种皮厚约2毫米,内有白色种仁,极富油质,味甘而油腻。以个大、饱满为 佳。 产于广东、广西等地。

【化学成分】

壳占种子全重的68%,含水7.9~9.8、粗蛋白1.7~2.2、灰分4.0~7.7%。种仁占种子 全重的32%,含油54.77%(棕榈酸8.17、硬脂酸3.38、油酸39.52、亚麻酸38.29、甘油8.68,不皂 化物O.96%)。去油的残渣含蛋白质45.15、糖31.47、谷氨酸7.05%。

【采收加工】

秋季桌熟时采收,取出种子晒干。

【性味归经】

《广东中药》Ⅱ:"甘,寒,有小毒。"

【功能主治】

《广东中药》Ⅱ:"通经,清瘀热,治经闭。"

【临床应用】

内服:煎汤或煅存性为末,5~7个。

【药理研究】

种子油中的辛辣树脂,有致泻作用。

【使用注意】

《广东中药》Ⅱ:"生吃能令人呕,孕妇禁服。"
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:冀B2-20210782

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:(冀)-经营性-2021-0017

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验许可证:(冀)字 第90045号

网站备案号:冀ICP备2021015840号-3

河北布谷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特别声明:本站内容仅供参考,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