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中医频道 > 中药材库 > 橡实
橡实

橡实

别名:妻栗(《庄子》),橡栗(《吕氏春秋》),?(《尔雅》),皂斗
涩肠固脱。治泻痢脱肛,痔血。 《唐本草》:"主下痢,厚肠胃,肥健人。" 《 日华子本草》:"涩肠止泻。" 《本草经疏》:"涩精。" 《纲目拾遗》:"治胎疝。"
【别名】

妻栗(《庄子》),橡栗(《吕氏春秋》),?(《尔雅》),皂斗

【来源】

为壳斗科植物麻栎的果实。

【形态】

麻栎,又名:栩、栎(《诗经》),橡(《庄子》),杼(《毛诗传》),柞树(《尔雅》郑 玄注),柞栎(陆玑《诗疏》),枥(《本草拾遗》),橡栎(《本草图经》),橡子树(《救荒本草》) ,紫栎、橡碗树、青刚、黄麻栎、栎子树。 落叶乔木,高15~20米,直径约60厘米。树皮灰黑色, 具不规则深裂;小枝暗灰褐色,无毛,具多数浅黄色皮孔;幼枝黄褐色,有绒毛;冬芽圆锥形,灰 褐色,鳞片阔卵形,有毛。叶互生,革质,长圆状披针形或长圆状卵形,长9~15厘米,宽2.5~ 3.6厘米,基部圆形或阔楔形,先端渐尖;边缘有刺状锯齿,侧脉12~17对,直达齿尖,上面深绿色 ,有光泽,下面淡绿色,幼时有黄色短细毛,后脱落,仅脉腋有毛;叶柄长2~3厘米,有毛。花单 性,雌雄同株;雄花成柔荑花序,通常数个集生于新枝下部叶腋,长6~12厘米,被柔毛,花被通常 5裂,雄蕊4,罕较多;雌花1~3集生新枝叶腋,子房3室,花柱3;壳斗杯状,包坚果约1/2弱,鳞 片狭披针形,呈覆瓦状排列,反曲,被灰白色柔毛,坚果卵球形或卵状长圆形,淡褐色。花期5月。 果期次年9~10月。 生于丘陵或山坡疏林中。分布湖南、湖北、四川、广东、云南、陕西、甘肃、 河南、河北、山西、辽宁、山东、江苏、江西、浙江、台湾等地。 本植物的根皮或树皮(橡木皮)、 壳斗(橡实壳)亦供药用,各详专条。

【化学成分】

种子含淀粉50.4%,脂肪油约5%。产于江苏西南部的含油量达15~20%。壳斗含鞣质19 ~29%。树叶含鞣质5~10%。

【采收加工】

《雷公炮炙论》:"凡使橡实,去粗皮一重,取橡实蒸,从巳至未出,锉作五片用之。"

【性味归经】

苦涩,微温。 《唐本草》:"味苦,微温,无毒。" 《玉楸药解》:"味苦,气涩,平。入手阳明、足太阴、少阴经。"

【功能主治】

涩肠固脱。治泻痢脱肛,痔血。 《唐本草》:"主下痢,厚肠胃,肥健人。" 《 日华子本草》:"涩肠止泻。" 《本草经疏》:"涩精。" 《纲目拾遗》:"治胎疝。"

【临床应用】

内服:煎汤或入散剂。外用:醋磨涂或烧存性研末调敷。

【使用注意】

痢疾初起,有湿热积滞者忌服。 《本草经疏》:"湿热作痢者,不宜用。" 《本草汇 》:"病齿匿及火病人忌之。"

【相关方剂】

治水谷痢,日夜百余行:橡实二两,干楮叶一两(炒炙)。上药捣细罗为散,每服一钱, 不计时候,煎乌梅汤调下。(《圣惠方》神妙橡实散) 治小儿红白痢疾:橡实、生姜、红糖,煎水 服。(《南京民间药草》) 治痔疮出血:橡子粉、糯米粉各一升。炒黄,滚水调作果子,饭上蒸熟 食之。(《怪证奇方》) 治下痢脱肛:橡斗子烧存性研末,猪脂和敷。(《仁斋直指方》) 治石 痈坚如石,不作脓者:栎子一枚,以醋于青石上磨之,以涂肿上,干更涂。(《千金方》) 治婴儿 眙疝,小儿初生,止见啼哭,不见病形,后至一、二岁,始知是疝:用麻沥树上之鸳鸯果一对,一 对可治三人,加荔枝核七枚(杵碎),平地木三钱。同煎饮。外用柏香熏洗。(《养生经验合集》)
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:冀B2-20210782

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:(冀)-经营性-2021-0017

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验许可证:(冀)字 第90045号

网站备案号:冀ICP备2021015840号-3

河北布谷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特别声明:本站内容仅供参考,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。